3月16日下午,眉山市彭山区人民检察院在六楼会议室组织召开了以“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建伟、区政协副主席罗鸿翔、区检察院检察长毕旭齐、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成红敏、区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徐惠林及市检察院相关处室领导出席新闻发布会,四川电视台、《四川法治报》、四川法制网、眉山电视台、《眉山日报》、彭山电视台等6家省、市、县级媒体记者受邀参加。
新闻发布会上,常务副检察长徐惠林介绍了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工作)的背景、意义、步骤,并通报了目前工作开展情况以及下一步打算。
徐惠林介绍,为贯彻落实市委政法委关于试点工作的部署要求,区委政法委、区检察院、区人大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已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组建专班、加强领导、周密部署、规范运行;同时,坚持全区“一盘棋”思想,建立联席会议、双向移送、备案报告、公益观察员、联合评估、培育培训等制度,以试点创新激活新引擎,以机制建设强化向心力,以资源共享释放新活力,以人才互通培育新动能,推动实现双赢多赢共赢新格局。
工作成效
本次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区检察院共向区人大、区政协提供检察建议34条,其中转化为政协提案1份;区人大共向区检察院提供建议73条,区政协共向区检察院提供提案175条,其中转化成公益诉讼案件线索2件。
由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转化而来的《关于加强岷江十年禁捕工作的建议》政协提案
该提案结合彭山区检察院办理的破坏岷江流域水资源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指出了彭山区在“十年禁捕”工作中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群众意识不到位、全面禁捕面广线长、人员装备不足、执法监管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广泛共识、强化整体联动、加大执法力度、完善长效机制、提升监管能力等合理化建议。
由政协提案转化的关于“僵尸车”公益诉讼检察建议。
通过政协提案,检察机关了解到彭山区部分废旧汽车、电动车、自行车长期停放在城市道路、居民社区的公共区域,成为无人问津的“僵尸车”,对市容市貌、公共停车资源、公共安全等均造成负面影响。由于行政职能交叉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疑难问题,“僵尸车”问题至今难以彻底解决。区检察院通过调查走访,深入研究相关法律法规,从长期违法停车及丢弃废置车辆的不同法律视角,将该议案转化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密切协作,通过联合执法的方式对彭山区“僵尸车”开展排查整治,彻底解决彭山区“僵尸车”问题。
记者提问
四川法治报:此次建立的衔接转化工作机制有何创新之处?这种创新有何意义?
区检察院:本次试点工作的最大创新就是实现了人大机关、政协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强强联手,以保护公益为切入点,将三家的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1+1+1>3的效果。通过凝聚三家合力,实现了线索资源、人力资源等有效整合,对检察机关来讲,有力破解了检察机关案件线索发现难、检察建议落实难、共性问题解决难的问题;对人大机关来讲,对于完善人大制度、增强监督刚性、强化代表履职也具有重大意义;对政协机关来讲,对于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等优势,不断提高政协民主监督工作水平也具有重要作用。能够真正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四川电视台:目前检察公益诉讼的法定领域有哪些?
区检察院:目前,检察公益诉讼在法定办案领域上形成了“4+5”格局,也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4个诉讼法明确列举的领域,以及英烈权益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安全生产、个人信息保护、军人地位和权益保护5个单行法授权的领域,共计9个法定领域。此外,我们将继续探索诸如“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涉及的妇女权益保护领域,以及其他社会热议话题涉及的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卫生等领域。未来将会有更多领域进入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我们将切实守护公共利益,用心维护群众权益,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四川法制网:检察机关通过发出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履职,不履职的还会对其提起行政诉讼。那么在此过程中,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是否是一种对立关系?
区检察院:我们检察机关与各行政机关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是一样的,就是守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也始终是一致的,就是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检察公益诉讼主要是通过诉前程序解决问题,督促其整改,修复公益受损状态,只有少数整改不到位的才会进入诉讼阶段。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公益诉讼的本质就是督促之诉、协同之诉,检察机关的工作不是“找麻烦”而是“打补丁”,共同筑起公益保护的坚实屏障。守护公益是一项长期的、有温度的事业,只有通过各个部门共同体齐心聚力形成联动合力,才能更好、更快、更实地解决困难,更好回应群众对公益的关切和呼声。
彭山电视台:本次试点工作对提升全区社会治理水平能起到什么作用?
区委政法委:让群众满意是我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此次试点工作,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通过整合三家机关的监督职能,共同助力推进我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譬如,检察机关通过从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中发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按照涉及的法定领域分类研判后,将符合条件的线索案件化办理,从而达到办理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造福一方的效果,以公益诉讼能动司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通过法治保障提升社会治理“硬实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监督履职,深入各行政机关开展视察、调研等活动,推动公益诉讼各个环节有效衔接,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贡献力量。
眉山电视台:人大代表作为公益观察员,可以发挥哪些优势来促进本次试点工作更好落地落实?
区人大:对于人大和人大代表在本次试点工作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我想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代表人民、根植人民,可以通过发挥人大代表广泛联系基层、熟悉基层、了解基层的优势,有助于发现人民群众迫切关心的、与社会公益有关的问题,从而增强试点工作的人民性。二是公益诉讼中反映的很多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多个部门单位,需要系统治理。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可以通过发挥人大的督促、协调、推动作用,从而增强试点工作的协同性。三是公益诉讼中反映出的问题很多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而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维护民生则是人大和人大代表工作的重要职责。人大可以通过对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的落实情况开展专项视察、专题询问、专门测评等方式,推动问题得到实实在在的解决,从而增强试点工作的实效性。
眉山日报:政协机关如何将自身优势与本次试点工作有机结合?
区政协:我们将充分发挥政协机关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位置超脱等优势,持续强化“责任委员”意识,就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护航美丽彭山建言献策,为检察机关提供更多关于公益诉讼检察方面的案件线索,通过建立常态化联络等机制,实现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在不断提高政协民主监督水平的同时,保持民主监督职能和公益诉讼工作同频共振。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下一步,区检察院将继续加强与区人大、区政协对接力度,努力在理念更新上下功夫、在提高质量上求实效、在形成合力上讲智慧、在狠抓落实上见真章,共同促进试点工作取得卓越成效,为推进彭山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