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坡区院突出把好选人关、用人关、育人关和保障关,大力加强检察新媒体应用人才培养,取得实效。目前,新媒体账号5个,总粉丝数7000余人,发布信息1000余条,累计总阅读量超过80万人次;3次入围全省检察机关微信公众号前5名;微信作品入围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检30周年新媒体作品30强。
一、把好选人关,实现团队精英化。一是整合新媒体队伍。成立新媒体工作室,并综合考虑法律功底、文字水平、创意指数、宣传能力、舆情应对等因素,实行新媒体团队的精英化管理,先后3次调整工作室成员,从17名精简至6名。二是注重团队、个人作用发挥。以新媒体工作室为中心,统筹策划新媒体作品。同时,充分发挥其他成员在创意思路、文案写作、图片收集、后期制作等方面的专长,坚持“只做原创”,打造特色新媒体运营模式。今年以来,集中策划的主题微信先后8次被正义网推送,其中一名新媒体成员被正义网聘为“新媒体原创主笔”。
二、把好用人关,实现潜能优质化。一是深挖制作潜能。运用微信编辑、H5制作、图片编辑、视频制作等软件,通过图解、视频、动漫、H5等形式制作新媒体作品。如:运用原创漫画插图创作微信作品《小鲜肉之全能书记员》、《长大后,我为什么成了你?》;运用“小咖秀”、“配音秀”等视频配音软件创作视频作品。小组成员边学边做,切实提高软件运用技术能力。二是深挖创意潜能。定期召开碰头会,分析当前关注和收集的热点话题,按照“提出方案——确定选题——明确策划负责人——责任划分”的流程进行专题作品推送。如:结合综艺热点创作的《时空穿越看检察》;结合电视热播剧创作的《请回答1988》;结合时尚热点创作的《不知道化妆品的价格?问检察官啊》,在正义网举办的全国新媒体应用培训班上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三、把好育人关,实现练兵经常化。一是坚持经常化的教育培训。组织小组成员参加正义网、市院、区委组织的新媒体应用、舆情应对等相关培训30人次,在全市作经验交流4次。在本院内部开设“新媒体课堂”,邀请市院领导、媒体专家举办专题讲座3次,小组成员分享工作经验6次。资阳市检察院、大竹县检察院、大英县检察院等8个兄弟单位先后来院参观交流。二是坚持经常化的实战演练。定期进行新媒体软件操作实战;小组成员轮流参与宣传部网评任务;针对网友的提问、质疑,通过小组会议、微信群聊等方式开展分析讨论。
四、把好保障关,实现运行长效化。一是完善保障机制。党组将新媒体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组织、制度、财务、考核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对新媒体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在各类评先评优和干部选拔任用中优先考虑,2名新媒体成员先后被评为东坡区十佳法治人物、眉山市政法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并在微信微博、主流报刊等媒体上广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