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那簇穿透黑暗的火光,不仅烙印着中国青年的觉醒,更在新时代检察人的血脉里赓续传承。当五四精神与检徽相遇,便化作田间地头的脚印、卷宗里的晨昏、百姓笑颜里的星火——这是当代检察青年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最生动的注解。
晨光熹微时,他们的制服已沾满田埂的露水,用“带泥土的卷宗”记录耕地保护、农资安全的民生大事;暮色四合之际,他们的笔记本仍记挂着农民工被拖欠的薪资、独居老人的赡养难题。
在"数字检察"的快车道上,他们既做科技赋能的先锋,更当"脚底板办案"的践行者——那些沾着麦香的检察建议书,那些带着体温的公开听证会,都是写给大地的情诗。
当23名农民工攥紧终于到位的工资款,当90多岁的老人在无“碍”的养老院高兴“点赞”,他们用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书写着新时代的检察担当。
在公益诉讼现场,他们是守护青山绿水的“法治啄木鸟”;在未检工作室,他们化身照亮迷途少年的“司法灯塔”;在庭审现场,他们是激浊扬清的“正义利剑”。
从"检爱"课堂里孩子们稚嫩的绘画,到乡村振兴路上人民群众幸福的笑脸;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熬红的双眼,到支持起诉案件中那摞翻得起皱的账本……检察青春的色彩,从来不止于庄严的藏蓝,更是百姓眼中希望的亮色。
他们记得,群众递来山泉水时手心的茧,调解成功后群众自发的掌声,解决养老难题的老人连声说的感谢。
这些比锦旗更珍贵的回响,构筑起新时代法律监督最深厚的底气。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检察青年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五四精神转化为推动法治前行的不竭动力和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党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