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面孔】刘晓松,53岁,丹棱县人民检察院正科级检察员,四级高级检察官。每天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以良好心态笑对人生。他1993年从检,现任该院反贪局副局长、专职检委会委员,曾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先进工作者。
8点30分,离上班时间还有30分钟。每天这个时间,反贪局办公室的门已经打开,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检察官,精神焕发地坐在办公桌前,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他,就是丹棱县人民检察院优秀检察官、反贪局副局长刘晓松。
【】“老青年”不服老 攻坚克难破疑案
丹棱是个仅16万人口的小县,办小案是常有的事。然而,办小案比起办大案要案来说,在罪与非罪之间更难把握。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对于刘晓松这个不服老的“老青年”却有着他独到的办案思路和讯问技巧。凭着丰富的办案经验和法律知识,尽管千头万绪,他总能迅速理顺思路,找准突破口。
记得,他办理罗某受贿一案,犯罪嫌疑人具有较强的反侦查意识,案发前与行贿人订立了稳固的攻守同盟,案件一度陷入困境。作为主办检察官,刘晓松没有退缩。他果断调取相关证据,对几名重要证人进行调查并同步录音录像,锁定相关证言。此次细致调查,为后来成功查处罗某贪污受贿50余万元收集了铁石证据。
2013年,何某、张某共同贪污发案,二人在纪委调查时拒不交代。关键时刻,刘晓松果断出击,经过对何某进行逻辑严谨的语言讯问和强大心理攻势,攻破了何某的心理防线,他彻底交代了其犯罪行为。但此案仍涉及到村民张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的重要问题,由于张某不是反贪案件的犯罪主体,如果找不到他与何某共同犯罪的证据,将无法将张某定罪。
为了公平正义,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刘晓松运用自己独特的讯问方法,经过连续8小时讯问,最终从何某口中得知了其与张某共同犯罪的案件信息,为该案定罪和进一步突破奠定了基础。
【】“拼命三郎”,维护公平正义的“忠诚卫士”
从检20年来,刘晓松办案的脚步从未停歇过。挑战的极限不仅来自身体,也来自各种无形或有形的内外在压力。办案中,他是冲在最前面的“拼命三郎”,论年纪他最大,论休息他最少。只要有案子,很多时候一忙就是10多个小时,通宵熬夜已是家常便饭。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刘晓松身体大不如从前,加之身患糖尿病,很多人都劝他调到其他轻松的科室工作,可他总是说:“没事,我还能再干几年。”
哪儿有案件,哪儿就有刘晓松的身影。2008年查办丹棱县国土局祝某玩忽职守一案时,48岁的他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炎炎夏日头顶烈日来回奔波在办案前线。长此以往,他的身体已经吃不消了,反贪局的年轻干警让他休息休息,可他却从包里拿出药瓶,一边吃药一边办案。只要在岗一天,就要认真投入地工作,这种忘我的精神,深深感染并激励着他身边一拨接一拨的年轻干警。
【】谦让二等功,“办案能手”淡泊名利
这么多年来,在对待个人职务升迁和个人荣誉上,刘晓松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不计较名利得失,在反贪工作岗位一干就是20年。
这些年来,他虽然经常带病办案,但却从来不会因病请假和怠慢工作,他总是以大局为重,不讲条件,毫无怨言。有人问他,为什么一把年纪了还这么有干劲?他说:“因为我工作的目的不是追求名利,在个人得失上,我喜欢更多地向下比。”
记得2012年,市检察院让丹棱县院推荐一名二等功办案人员,院党组研究决定推荐“办案能手”刘晓松。可他得知后,马上找到检察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樊检,这二等功还是让给反贪局的年轻人吧,这对他们以后发展很重要。我都这把年纪了,干好本职工作是我的职责!”在刘晓松的再三谦让下,检察长樊正祥最终尊重了刘晓松的谦让。这一刻,他笑了,笑得是那样的轻松和真诚。
【】“约法三章”拒说情 “我的后台是人民”
长期在反贪部门工作的干警都有这样的感触:查案难,拒绝说情不徇私情更难。特别是在丹棱这个小县城,到处都是扯不断的关系。可以想像,在这样的环境里办理反贪案是何等的艰巨。
在丹棱土生土长的刘晓松,自然也有很多亲朋好友,办案免不了有人说情。从检20年,他不怕得罪人,不怕撕破脸皮,不怕打击报复。他还与家人“约法三章”:不得参与案件有关活动,不得谈论与案件有关的话题,不得收受任何礼物。
2012年办理私分国有资产一案时,案件刚接手,四面八方的压力就接踵而至,在匡正祛邪与明哲自保之间,刘晓松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坚持原则,秉公执法办案,让群众满意,让领导放心。
然而成绩越大,似乎得罪的人就越多,甚至会让人记恨一辈子。刘晓松20年奋战在反贪一线,办理的反贪大小案100余件,有涉及县委书记、县长的,也有小到村干部的。这期间,也有人提醒他,有些人是“不能得罪的,他的后台很硬,小心以后没好果子吃”。但是刘晓松却淡然一笑,始终恪守底线坚持原则。
“怕什么!犯罪嫌疑人的后台有多硬?我的后台是人民群众!”刘晓松挂在嘴边的这句话常在耳边回荡,正是这句话的践行,谱写出这位“老青年”反腐倡廉的动人乐章。
